砥砺前行,锻造人生的DNA——专访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92届校友林德良

发布时间:2018-10-15 发布单位:企业管理系


 

人物简介:林德良,199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现任全球首只投资于中国内地物业的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香港联交所股份代号:00405)的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曾先后担任越秀投资(香港地产)有限公司高管,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部及兴业房地产中介公司高管,广州东方酒店集团副总经理;参与及负责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多个大型住宅及商业物业的投资建议及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销售及营销策划工作,参与及负责包括香港、澳门、法国及新加坡等物业的销售工作;熟悉房地产的投资、销售及经营以及酒店管理等工作,于物业投资及经营策划方面累积超过二十年的经验,持有香港资产管理9号牌照、中国房地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及中国土地估价师资格。


(林德良校友近照)


一、勤跑市场,拨开职场的迷茫

作为在香港上市、总资产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的房地产信托基金“越秀房产基金”的掌舵人,林德良校友回忆起年轻时坦言,初入职场也曾经历过一段彷徨迷茫。

1992年房地产行业刚刚起步,从暨大毕业的林德良校友进入了越秀地产的前身“广州城市建设集团”开发投资部工作。“刚刚工作那一两个月,不知道自己的着力点。”林德良校友带着睿智和微笑地回忆道,“那时,为了培养自己的市场触角、市场的敏锐度,在当时有限的市场咨询里面,我坚持每天搜索在报纸角落的一丁点市场买卖及租赁的信息,有时踩单车到现场去看看某个楼盘信息源实际价格,慢慢的、慢慢的,一年时间我画出了整个广州市的房地产地图,独创了一种‘林氏信息记录法’。”就这样,靠着对职业的专注及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仅仅过了三年,林德良校友已被市国土局受邀成为广州市标定地价及基准地价的编制工作成员,成为一名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业务标兵。

到现在我也几乎每周看楼,特别是商业物业的动线及主力店,让自己保持整个市场的sense。比起坐在办公室看市场报告,我觉得这样能更快速和完整地了解市场。”事实上,无论是后来在香港还是法国等地负责当地房地产运营的时候,林德良校友也一直保持这一习惯,用踏实的脚步积淀每一分专业,这种捕捉市场的意识已经很自然融入他每一个自觉行动,不管在日常考察商业物业时对众多品牌的经营细节予以关注、如数家珍,甚至在机场候机利用短暂时间习惯性地对新品、新业态观摩一番,探究其每背后的时尚轨迹、经营逻辑以及商业模式。

二、永续学习,改变人生的DNA

林德良校友表示,他从一普通“菜鸟”迅速成长为一名在房地产的投资、销售及经营乃至酒店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很早就“懂得学习”。

记得入行初期在投资部负责编制可行报告、做项目策划定位,为了弄清楚项目如何落地或者更好地落地,我当时购买了所有建筑规划的书、以及土地使用条件的法律法规的书。阅读后再带着问题去请教我们的设计院和法律部门的前辈。记得那时,我经常与他们混在一起偷师学艺,慢慢搞清楚了怎么达到规划条件与经济测算的最优结合,实现规划条件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也知道了如何才能达到功能最优,工期最短,同时实现现金流自我滚动的目标,也慢慢学会了在法规要求的边缘把事情办成。”林德良校友谈起自己的专业很是兴奋,“我喜欢与人搭讪,多搭讪,不就多了解信息嘛!”

林德良校友也是一个十分有规划的人,他认为懂得规划“在工作中学习”尤其重要。早在大学刚毕业时,林德良校友便给自己下了一个学习目标:五年内要考取所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专业证书。事实上,1992年毕业的他,1993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土地估价师》、1995年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房地产估价师》。2010年,在某收购项目遇到挫折后,林德良校友就立即报考并开始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的学习。林德良校友认为,大学的知识更多的是方法论层面,教会的是思维方式;工作中的学习,更多的是教会工作的合理性和原则性。“人的DNA不一定能改变,但人生的DNA是可以改变的,全在于不断的学习!”林德良校友在分享心得时无不感慨道。


(林德良校友与工作伙伴)


三、勇于跨界,拓宽事业的眼界

2005年,从事了10年房地产投资策划和经营销售工作后的林德良校友被派到了广州东方酒店集团做酒店管理工作。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林德良校友也一度犹豫是否该选择离职做回老本行房地产。

最后我还是选择看一看。”林德良校友谈道,“我发现做酒店也挺多内在的规律,例如一个酒店员工数量,一般按照客房数1:1.2-1.5进行配置、一个客房部员工一般一天清洁12个客房,作为酒店营运方如何提高效率,要思考如何调整布草房的位置,调整清洁房间的工序,使得客房部员工能提高到一天清洁18个客房,等助如此类的问题。”林德良校友把房地产运营的思维带到了酒店,大胆创新地把不挣钱甚至亏损的项目都做了外包,包括当时每年亏损近150万的游泳池,在保证每天酒店游泳人数外,其他部分都外包给了动静界SPA,其余还有酒店大堂、总统套房等等,给广州东方宾馆带来了一番新面貌。“当年也许是无心选择,并未意识到跨界的好处。但这段经历让我尝试到不同的岗位,积累到不同的专业知识,眼界也进一步拓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后来我营运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对接广州四季酒店,这段酒店经历都对我的工作有非常大的用处。”

四、心怀感恩,不忘初心的支柱

毕业26载,林德良校友还记得暨大的许多人和事。作为系及学院的团委书记,林德良校友同时身兼校报《经济学生报》的主编,每天晚上11点还准时“开播”《寂寞的人俱乐部》,为师弟师妹做情感开导,生活上排忧解难,连时任系主任的何振翔老师也不禁问“林德良你的时间够用吗?”林德良校友表示,当时就是希望帮助更多的同学走出象牙塔,与外界多交流。直到现在,他也还是那帮师弟师妹中的“知心大哥”,在遇到人生困惑时还是会找他出主意。

正因为“忙”,也让林德良校友获得了更重要的收获。“我在大学时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但又发现人的时间太有限,怎么办?我原来在时间管理上是一塌糊涂的。当时我的系主任何振翔老师就提醒和教导我如何做好时间分配,把时间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我开始把每一天细分到小时去安排不同的任务,按A/B/C分类法,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清楚。一段时间后,我慢慢形成了计划的习惯,逐渐发现一样的时间我可以驾驭的事情可以越来越多。现在回想,当时能遇到何老师我真的很幸运,很感恩。” 林德良校友回忆道。


(林德良校友在戈壁)


五、感悟行走,收获山外的精彩

林德良校友身边的朋友都知道他是旅行爱好者。早在15岁开始,他用10年走过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与如今晒美景风光、奢华享受的旅游大V不同,林德良校友对旅行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行走”二字形容林德良校友的旅行也许更为准确。行走也一直伴随他的人生轨迹,他说他在行走之间收获了爱情,建立起家庭并有了孩子。“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我和家人继续行走,一起挑战了尼泊尔安纳普线路、梅里雪山转山线路,最近一次在澳洲穿越热带雨林时候还是我的儿子带我们走出了迷途。”林德良校友分享道,行走中的每个第一次,第一次走进沙漠、第一次攀登雪山、第一次深入沼泽都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他也经常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多出去走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大山,总想翻过这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行走让我明白:在家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

20149月,林德良校友第一次走进戈壁便深深爱上这一项目,之后四年间他共三进戈壁。他说,徒步戈壁过程就是人生的写照,几天的旅途能让他真正懂得“放下、潜行、坚持、超越”。事实上,戈壁上的极端天气如冰雨、沙尘暴、67级大风和极端地形如砾石戈壁、软戈壁、盐碱地、风车阵、丘陵等,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和心灵上考验自我,而正是这些考验和克服过程的艰难让林德良校友为之着迷。在一次戈壁之行回来之后,他在感想中写道,“未来之路,是攀登之路,一路上可能更寂寞,一路上可能被不理解或误会的更多。正由于我们终归有一天可能独自上场、独自远行,正由于我们一生可能独自领导一个团队、或者独自承担一份责任、或者在家里承担起家长的角色,但只要我们还记得与我们肩并肩走过的人,记得终点拥抱的人给你的力量;你就相信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最后,林德良校友说,他最不愿意下定义的两个字就是“成功”。“成功只是一个让我们永远往前奔走的一股动力。就好像前面有个鱼饵,那个鱼饵一直一直吸引着我们,这一辈子一直往前走。”也许,这也正是林德良校友的“成功”秘诀。